為了幫助自己在申請時能夠更有優勢,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參加國際競賽。不過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競賽項目,不少剛接觸競賽的同學們會感到“無從下手”,到底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參加這些國際競賽呢?如何判斷這些國際競賽的含金量呢?今天杭州鼎文學校的小編帶大家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Q1 IGCSE成績不好還有必要參加競賽嗎?
在參加國際競賽前需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國際競賽與課內標化不能本末倒置。
參加國際競賽的前提是IGCSE課內標化學習沒有較多問題,建議IGCSE課程基礎不穩的同學將更多學習精力投入到課內標化中。
如想進一步鞏固學術基礎,擴建知識體系,訓練思維邏輯,這種情況下選擇合適的競賽項目參與即可。
Q2 如何判斷這個競賽是否符合當前學術水平?
一般情況下規范的競賽項目都會明確標注對應的學生群體,在此基礎上想進一步確認是否參加相關項目,首先看該學科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再看同學們對學科的學習興趣,有興趣會事半功倍。
Q3 參加國際競賽沒獲獎怎么辦?
在進行英國院校申請時,院校不會因為學生有多個金獎就“降分錄取”。
獎項雖好,但沒獲獎的同學也努力實現了賽事本身的學術價值。
一方面,可以利用競賽復習鞏固或完善課內學習內容;像美國AMC10和Alevel數學在代數、函數以及幾何部分重合內容很多,占比超60%;
Q4 出于升學角度,參加簡單的競賽“沒用”?
有些同學會認為越難的競賽越能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是對的,但不完全對。
結合上一問同學們應該也能明白競賽項目如何給申請“加分”,建議IGCSE階段同學循序漸進,從難度低的賽事項目開始逐步進階,培養自己的學術能力,也能優化學習效率,為后續申請做更多準備。
Q5 參賽前多久就要開始準備?
競賽試題難度不同,備賽時間也不同,一般周期3-6個月左右,像難度較高的UKCHO、BPHO,大部分同學備賽時間都在6個月甚至更長。
不過具體時間安排也會依據學生個人學術情況變化,如果學生基礎偏差,備賽時間就會長一些,反之,基礎好的學生就會短一些。
Q7 國際競賽和國內競賽有什么不同?
在參賽學生群體上兩者就有明顯區別。國內賽事主要針對國內初高中階段學生,國際競賽不僅面向準備留學的國內學生,還有其他許多國家的同齡人。
國內競賽項目以數、理、化、生、計算機等理科學科為主(當然還有英語競賽),重點考察參賽學生對知識點和解題技巧的深度挖掘;
而國際競賽貼合國際課程多樣性,從STEM到人文社科均有涉及,競賽方式也多種多樣,例如經濟學科的NEC,考察學生團隊合作、演講答辯等能力。
試題內容看重與大學對應科目理論及應用的關聯,側重對知識面廣度和趣味性的考察。
Q7 參加美國方向賽事對英國申請有幫助嗎?
學術無國界,國際競賽項目亦是如此。
例如美國AMC受到英美加等眾多國家認可,藤校申請者必備,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英本G5申請人將其作為增加申請優勢的背提項目。
Q8 如何判斷一項賽事是不是“水賽”?
同學們可以參考以下角度來判斷相關賽事是否具有含金量:
獲獎人數
絕大多數正規的賽事項目都會控制獲獎人數和獲獎比例。
參賽人數
一般情況下參賽人數越多,受眾越廣,參賽人數越分散,比賽影響力越大,含金量越大。
賽事承辦方及歷史
有穩定、有名望的舉辦方以及在全球各賽區有承辦方的賽事,含金量往往都不錯。賽事歷史悠久,可信度和知名度也會提高。
商業化程度
商業化水平高的賽事含金量通常都會大打折扣。同樣評委在學術界及相關領域的影響力也會直接影響賽事項目的含金量,隨便找來的臨時評委很容易成為烏合之眾。
Q9 有哪些推薦的備賽資料?
競賽項目沒有教科書,同學們在備賽時主要使用的資料就是歷年真題。在正式比賽前刷透真題,熟悉試題風格和答題技巧。
在此基礎上,增加練習量可以做同難度等級的其他競賽真題,擴充學術知識可以閱讀競賽推薦的書籍資料,或歷年相關賽事項目參賽者的推薦書單。
以上就是杭州鼎文學校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國際競賽的信息,希望可以給正在計劃參加競賽的同學們一些參考。